2025年9月,中国证券投资圈因一起网络争论催生了“老登买酒”的热梗,并衍生出刻画市场风格分化的“老登股”、“中登股”和“小登股”。
事件的导火索是2025年9月5日,荒原投资董事长凌鹏在其公众号发文质疑AI龙头股中际旭创能否在2027年实现250亿元净利润的市场预测。对此,国盛证券一名分析师在社交平台直接回怼“买你的白酒去吧,老登”,此言迅速出圈,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模仿。该事件戏剧性地揭示了当时市场不同投资理念之间的激烈碰撞。
老登股:指白酒、银行、煤炭等传统行业龙头,特点是业务成熟、波动较小、注重分红,对应信奉价值投资的“老登”型投资者。
小登股:指AI、半导体、机器人等科学技术成长赛道,特点是高景气、高弹性、高波动,对应追逐热门前沿、风险偏好较高的“小登”型投资者。
中登股:介于两者之间,涵盖医药、新能源、军工等行业,多由昔日的“小登股”随着产业成熟演变而来,是行情的中坚力量。
2025年股市结构性行情的极致分化写照,科学技术成长风格显著跑赢传统蓝筹板块的市场现实。
在《企业说了不降价》文章中,凌鹏和一个对TMT有深度研究的朋友吃饭,他很好奇“为什么像光模块这几个票市值加起来能超过万亿”?朋友说“因为市场对中际旭创2027年的利润预测超过250亿”。凌鹏大吃一惊,可能是许久没跟踪这些股票,商业模式是不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一个零部件制造业企业能达到这么高的年利润?于是凌鹏追问“是基于什么逻辑得出2027年250亿利润”?朋友说基于两点,其一产能已经投放,到2027年就有供给出来,这一点基本确认;其二企业说了不降价,所以这部分供给形成收入,按照现有产能紧缺阶段的毛利率、净利率假设(现在净利率大致30%,立讯差不多是5%)。最终EXCEL表里就得出了250亿的净利润。
有些行业表面不同,但商业模式是一样的。2000年的互联网为什么是颠覆,本质上商业模式都是新的、不单单是技术。但现在的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发展了70多年的传统行业,只不过几十年前的宿主是诺基亚、笔记本电脑,现在变成了人工智能而已。即便是当前的产能紧缺,如何保证几年以后的投产不降价?
从凌鹏文章中,我没看出他不认可中际旭创,而仅仅是对2027年的盈利预测有质疑,这个盈利预测是谁做的?券商分析师,这话一出,分析师就不乐意了,回怼“买你的白酒去吧,老登”,意思是旧观念理解不了新科技的预测逻辑。拿着旧地图,找不到新大陆。确实我观察今年“老登”投资收益不佳。
“老登买酒”事件本质是对于一个企业未来财务数据预测的争论。我们先从中际旭创历史财务数据体会下分析师的预测逻辑。
中际旭创是全球光模块龙头。光模块主要主要用在数据中心通信(数通)、电信基站。光模块大约占到数据中心投资的5%左右。AI导致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大增,推动光模块数通市场需求增长。
根据研究,2023年全球数通光模块市场规模达到62.5 亿美元,2024-2029 年预计将以 27%的 CAGR 增长,2029 年有望达到 258亿美元。
中际旭创聚焦数通领域,客户主要是海外巨头,光模块出货量全球首位。2017年借壳中际上市,对价只有28亿,一定预料不到8年后的AI之风。
中际旭创2024年营业收入239亿,归母净利润52亿。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8亿,同比增长37%,归母净利润40亿,同比增长40亿,同比增长69%。
2025年9月13日iFinD分析师一致预期,2027年营业收入608亿,归母净利润155亿。
从历史增长看,过去5年(2020-2024),营业收入复合增速38%,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59%。过去3年(2022-2024),营业收入复合增速46%,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81%。
未来3年(2025-2027), 2025年9月13日iFinD分析师一致预期,营业收入复合增速37%,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44%。若按2027年250亿归母净利润计算,则未来3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69%,你觉着如何?
预测2027年净利润250亿,未来三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只有69%,而过去三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速高达81%。似乎并不离谱。而一致预期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只有44%,更是只有过去三年的一半。我甚至都能感到分析师隔着屏幕叫道,“我已经很保守了,好吧,老登”。
那么,凌鹏质疑的点在哪里?价格能否稳住。价格由什么决定?一般而言是供求关系。
经济学认为,价格(P)与数量(Q),形成供求关系曲线,供应曲线D,向下倾斜,意思是当供应量(Q)增加则价格下降。需求曲线(S)向上倾斜,意思是当需求量(Q)增加则价格上升。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交会的地方就是市场均衡点,也就是我们在市场中观察到的实际交易。
凌鹏质疑的第一点,“试问哪个企业会预期未来大幅降价而现在大幅扩产?”,潜台词我解释一下,企业怎样决定未来是否增加供应量(产能)?一定是在目前生意景气,价格较高,也就是目前供需平衡向供应方倾斜,供不应求,价格高企,企业预计未来会持续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,好价格好利润,扩产!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这是理性选择,但是市场之间的竞争就是这样,每个参与企业都做了理性选择,扩产。大家一起扩产的结果,自然是产能过剩,供过于求,供应曲线右移,价格下降。
例如我们当下的光伏产业,产能是需求的两倍,价格跌到现金成本以下,大家一起亏钱。那么当年扩产的时候,是不是这样?不是的,扩产决策都是在行业景气时做出的了,那时供不应求,产能不足,价格高企,利润丰厚,所以,要投产能要扩产,没错,理性决策!
每家企业的理性决策最终合成群体谬误,进入产能过剩,疯狂降价的阶段,直到多出来产能被新需求消化,或者多出来的产能退出市场,市场供求关系重新平衡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价格从供不应求的高位回归,甚至超跌,都是能预见的。当然这种可预见有限制,必须商业模式还是供求关系决定,也就是由企业的竞争环境决定。
研究竞争,我们一般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五力模型。后来,哥伦比亚大学布鲁斯.格林沃尔德教授发展了波特的竞争理论,他认为,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,本质上只存在两种市场:
格林沃尔德教授犀利地指出:“若没有力量阻挡竞争者的进入,行业利润率就会被拉低,效率高的企业也最多只能获得正常的投入资本回报率。创造战略机会的是进入壁垒,而不是差异化本身。”
这句话彻底打破了“只要产品差异化就能获得高利润”的迷思,让我们能直击商业本质。
一个行业利润高,需求大于供应的结果,如果没有进入壁垒,老的玩家要扩产,新的玩家要进来分一杯羹,供应扩张速度超过需求速度,最终供求关系逆转,价格下降,企业利润率降低,回归社会平均利润率,在极端情况下,还会出现产能过剩、供应远大于需求,形成恶性价格战,企业从高利润滑向亏损。
按照格林沃尔德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,长期扩大供应而价格不下降,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有进入壁垒,通常表现为品牌心智的占领,例如巴菲特喜爱的喜诗糖果,年年增加销量,价格不跌反涨,又如茅台,过去十多年始终量增价增。科技行业的进入壁垒通常表现为,在位企业的持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,例如英伟达、微软等。
如果从定量角度分析,拥有进入壁垒有两点,一是长期稳定市场占有率,二是长期稳定高回报。如果没有进入壁垒,竞争者涌入,长期稳定市场占有率和长期高回报就无法维持,只有开展效率竞争,例如比亚迪,效率之王。
因而,我们只需要判断光模块行业是不是受传统供求关系影响的商业模式,就能判断未来随着光模块产能扩张,价格是不是能稳得住。这就是凌鹏质疑的第二点,他认为,光模块行业仍然是受供求关系决定的商业模式,所以,他认为光模块过去数年的高价格和高利润率,并不能在未来长期维持,因而直接用产能和现在的高利润率来算是不合适的。
恰好我之前分析过光模块几家公司,写过一篇文章《》,光模块虽然是新兴行业,但是有财务业绩,所以对财务分析比较友好。在分析了光模块的四家公司,中际旭创、新易盛、天孚通信“易中天”三兄虎加上老牌光模块企业光迅科技。按照我的“七看八问两分钟”财务分析方法走一遍,我的感觉三条:
易中天三兄弟业绩亮眼,主要是赶上AI数据中心建设高潮,光迅科技业绩掉队,主要也是聚焦通信基站没赶上AI数据中心建设这一波。总体而言,几家公司,盈利能力强,盈收增长快,但利润质量与亮眼盈收利润数据有悖。根本原因是运用资金WC投入较高,一元收入需要WC指标显示,光模块在上下游并不话语权,光器件略好。
从人均投入产出看,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都很厉害,但是人均薪酬较低,辅助以员工构成,生产人员为主,导致薪酬较低,与高技术形象冲突,说明光模块主要是集成制造,虽然有一定的门槛,但研发并不是最主要,主要能力在于交付。
综合上面两条,光模块是个正常的制造业,门槛似乎并不高,目前利润率高,主要数通行业需求暴增,供应不足造成的短期现象,未来预计供应能力上来,数据中心投资趋缓后,利润和增长将均值回归。
当然,如果你说AI这事不再是传统商业模式,光模块增长无极限,不服从供求关系,未来只会涨价,我只能说,从来都是认知改变命运,心有多大,世界就有多大。